撰文:Tjita Veny (徐溶佩) & Ru-Ting Yang (楊如婷)
今日採訪新任所長蔡孟勳教授,來談談他的學思歷程。蔡老師畢業於臺大動物系,擁有扎實的生物學背景,並於清華大學輻射生物研究所就讀碩士班。其主要研究放射線及砷重金屬對細胞和 DNA 的傷害及細胞表型的改變。研究過程中,蔡老師學到如何採樣及問卷調查等採集技術,這也引發他對公共衛生的興趣,想要從事更多與人互動的研究。
於是蔡所長在陽明大學就讀博士班時,選定研究長期暴露於低劑量輻射鋼筋下對人體的影響,並比較其他國家高劑量暴露下的不同影響。例如:日本廣島及長崎原爆生還者研究以及1985 車諾堡核電廠爆炸等案例。因為暴露量及時間的差異,對於生物體會有截然不同的影響及危害,瞭解到輻射線對生物影響的多面向。從台灣低劑量,低劑量率的輻射屋居民研究中發現,長期低劑量的輻射線暴露,不僅會造成血球細胞的傷害,更進一步會增加得到癌症,如淋巴癌,乳癌以及甲狀腺癌的風險,在國際上具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在研究的過程中,蔡老師需要分析龐大的居民健康以及臨床資料數據,因此他意識到資料統計的重要性。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時,開始了以微陣列技術探討致癌物質,如重金屬以及輻射線等對腫瘤細胞的影響,同時微陣列生物晶片為大數據分析平台,因此如何運用生物資訊以及生物統計等工具,有效率分析以及整合生物晶片所產出之大數據,也同等重要。
在美國將近4年的博士後研究的時間,蔡老師於1996年回到臺灣大學任教後,繼續以生物晶片搭配生物資訊等為工具,開發專一性生物指標,應用於精準農業以及偵測癌細胞轉移或復發等在精準醫療上的應用。同時,次世代定序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新興定序技術,不僅在生物學及生物醫學上應用極廣,因為可以同時產出大量的定序資料,因此更顯示出生物資訊的重要。因此蔡老師運用次世代定序瞭解台灣乳癌病患中基因體中的變異以及演化,試圖瞭解癌症復發機制。同時透過次世代定序解出台灣帝雉全基因體資訊。其重要發現是,依照基因序列所繪製的演化樹發現,帝雉所屬的長尾雉屬的共同祖先原先在中國北方,而後約在35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帝雉的祖先來到台灣島並演化成現今台灣特有種。這樣的訊息是只能從基因組分析而無法從生態調查得知,在在強調瞭解台灣特有物種基因資訊的重要性。
最後蔡所長想強調專長為生科領域的我們,除了要有很強的生物知識背景,更重要的是能夠和多方領域的人合作,不要局限自己學習不同領域的專長。並運用多方工具去回答你有興趣的問題。唯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走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