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Tjita Veny (徐溶佩) & Ru-Ting Yang (楊如婷)
今天我們採訪了本所新進老師 - 游舒涵博士,她的主要研究目標就是腫瘤微環境研究 (TME)、個人化醫療、細胞輸入療法 (adoptive cell therapy, ACT)。這些都是現今癌症研究及治療重要的發展方向。利用個別病例之腫瘤周邊細胞及位於腫瘤中的免疫細胞資訊,來進行標準化分析。如此,可以針對不同的病患進行「個人化醫療」,為每個病人量身製訂治療方針,而非僅限於傳統制式的治療方式。
那麼在科學研究諸多領域之中,腫瘤免疫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及驚喜吸引老師在這個領域深耕呢?舒涵老師告訴我們:起初因為在大學接觸到了生物學及微生物學,漸漸的對分子生物有了興趣。進了實驗室後接觸到了蛋白質體學及癌症相關研究,最後一路到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全美醫學院的最高殿堂中見證癌症治療藥物的研發,如 AMP-514 這個 anti-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抗體藥物 而開始對 Immuno-Oncology 產生興趣。在 Immuno-Oncology 進展中,從 70 年代辨識出細菌有助於癌症控制的關鍵因子─腫瘤壞死因子 - α (TNF-α)。80 年代將 IL-2 培養的 T 細胞應用於癌症治療,90 年代免疫檢查點分子 (checkpoint molecules) 因為 PD-1 及 CTLA-4 的發現開始被應用於癌症治療,這一切僅在短短的數十年就被開創出來,隨著科技發展,各種新的技術陸續問世,也讓這個領域迅速進步,使得癌症病人有更適合的治療方案,這也是舒涵老師投身這個領域的原因。
既然在腫瘤免疫方面已經有了如此蓬勃的發展,那下一階段呢?免疫治療還能帶給我們些什麼?這也是舒涵老師研究的主軸,針對病人腫瘤周遭進行分析,研究其周邊組成以及腫瘤中免疫細胞的組成,其周邊環境包含了腫瘤細胞,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腫瘤血管系統和細胞外基質,這些會共同促進腫瘤免受宿主免疫系統攻擊,進而支持腫瘤生長和轉移。利用分析病人腫瘤免疫微環境建立一套「標準化分析」已成為精緻化醫療中重要的一環,並可針對分析結果進行個人化醫療。
其中肺癌更是老師實驗室研究的重點,因為生活習慣及較難早期發現,使得肺癌成為第一大癌症死因,目前治療方案仍舊以化療、標靶治療及手術等方式,後引進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但非所有肺癌病例可用,因此細胞輸入療法讓能夠辨認癌細胞的免疫細胞進行毒殺,這項療法有望成為癌症治療新的契機,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待研究。
最後對於在生科領域努力的學子們,舒涵老師用自己一路上的經驗告訴大家,在學期間就要思考畢業後要走的方向。如果想繼續研讀,那就要清楚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而不是為了文憑而讀,想往業界也要提早培養業界所需技能,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在該領域走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