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Tjita Veny (徐溶佩) & Ru-Ting Yang (杨如婷)
今天我们采访了本所新进老师 - 游舒涵博士,她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肿瘤微环境研究 (TME)、个人化医疗、细胞输入疗法 (adoptive cell therapy, ACT)。这些都是现今癌症研究及治疗重要的发展方向。利用个别病例之肿瘤周边细胞及位于肿瘤中的免疫细胞资讯,来进行标准化分析。如此,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患进行「个人化医疗」,为每个病人量身制订治疗方针,而非仅限于传统制式的治疗方式。
那么在科学研究诸多领域之中,肿瘤免疫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及惊喜吸引老师在这个领域深耕呢?舒涵老师告诉我们:起初因为在大学接触到了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渐渐的对分子生物有了兴趣。进了实验室后接触到了蛋白质体学及癌症相关研究,最后一路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全美医学院的最高殿堂中见证癌症治疗药物的研发,如 AMP-514 这个 anti-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抗体药物 而开始对 Immuno-Oncology 产生兴趣。在 Immuno-Oncology 进展中,从 70 年代辨识出细菌有助于癌症控制的关键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 α (TNF-α)。80 年代将 IL-2 培养的 T 细胞应用于癌症治疗,90 年代免疫检查点分子 (checkpoint molecules) 因为 PD-1 及 CTLA-4 的发现开始被应用于癌症治疗,这一切仅在短短的数十年就被开创出来,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新的技术陆续问世,也让这个领域迅速进步,使得癌症病人有更适合的治疗方案,这也是舒涵老师投身这个领域的原因。
既然在肿瘤免疫方面已经有了如此蓬勃的发展,那下一阶段呢?免疫治疗还能带给我们些什么?这也是舒涵老师研究的主轴,针对病人肿瘤周遭进行分析,研究其周边组成以及肿瘤中免疫细胞的组成,其周边环境包含了肿瘤细胞,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癌症相关纤维母细胞,肿瘤血管系统和细胞外基质,这些会共同促进肿瘤免受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进而支持肿瘤生长和转移。利用分析病人肿瘤免疫微环境建立一套「标准化分析」已成为精致化医疗中重要的一环,并可针对分析结果进行个人化医疗。
其中肺癌更是老师实验室研究的重点,因为生活习惯及较难早期发现,使得肺癌成为第一大癌症死因,目前治疗方案仍旧以化疗、标靶治疗及手术等方式,后引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但非所有肺癌病例可用,因此细胞输入疗法让能够辨认癌细胞的免疫细胞进行毒杀,这项疗法有望成为癌症治疗新的契机,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待研究。
最后对于在生科领域努力的学子们,舒涵老师用自己一路上的经验告诉大家,在学期间就要思考毕业后要走的方向。如果想继续研读,那就要清楚自己有兴趣的领域,而不是为了文凭而读,想往业界也要提早培养业界所需技能,如此一来才有可能在该领域走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