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生技所

:::

本所簡介

本所最主要的特色,除在於延攬國際傑出師資來台授課及研究,形成國際一流生物科技研究團隊,協助我生技產業發展外,亦將藉由本所之增設而進一步統合本校各學院有關生物科技的教學與研究資源,配合本校『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所開設的核心課程,集結成一個跨院系的龐大力量;再加入引入法律學院與管理學院的課程訓練,強化學生對生技產業的經營與管理能力,以便將來能夠實際投入生技產業界。同時,因為生技產業致勝的關鍵在於高科技研發,也將以培養高級研究人力為積極目標,期能把握科技產業成功的最基本源頭。

LOGO意涵

生命的樞紐 – DNA,為生命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發展的基礎。而本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以基因體學研究為核心,研究主體三大領域包含植物、動物及微生物。在所徽中,葉片與其上之微生物,表示植物與微生物間的交互作用;女子頭像則代表動物及醫藥研究領域;彩色方形小點則為微陣列 (microarray) 訊號,代表著生物資訊領域。綜合以上,這些圖像的連結代表著本所蓬勃發展的研究範疇。

專任教師 • 游舒涵老師專訪

    今天我們採訪了本所新進老師 - 游舒涵博士,她的主要研究目標就是腫瘤微環境研究 (TME)、個人化醫療、細胞輸入療法 (adoptive cell therapy, ACT)。這些都是現今癌症研究及治療重要的發展方向。利用個別病例之腫瘤周邊細胞及位於腫瘤中的免疫細胞資訊,來進行標準化分析。如此,可以針對不同的病患進行「個人化醫療」,為每個病人量身製訂治療方針,而非僅限於傳統制式的治療方式。

所長 • 蔡孟勳教授專訪

今日採訪新任所長蔡孟勳教授,來談談他的學思歷程。蔡老師畢業於台大動物系,擁有扎實的生物學背景,並於清華大學輻射生物研究所就讀碩士班。其主要研究放射線及砷重金屬對細胞和 DNA 的傷害及細胞表型的改變。就讀陽明大學博士班時,選定研究長期暴露於低劑量輻射鋼筋下對人體的影響,並比較其他國家高劑量暴露下的不同影響。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時,開始了以微陣列技術探討致癌物質,如重金屬以及輻射線等對腫瘤細胞的影響,同時有效率分析以及整合生物晶片所產出之大數據。蔡老師於1996年回到台灣大學任教後,繼續以生物晶片搭配生物資訊等為工具,開發專一性生物指標,應用於精準農業以及偵測癌細胞轉移或復發等在精準醫療上的應用。同時,蔡老師運用次世代定序瞭解台灣乳癌病患中基因體中的變異以及演化,試圖瞭解癌症復發機制。同時透過次世代定序解出台灣帝雉全基因體資訊。這樣的訊息是只能從基因組分析而無法從生態調查得知,在在強調瞭解台灣特有物種基因資訊的重要性。
 

專任教師 • 陳仁治老師專訪

今天採訪的對象是台大生物科技研究所──陳仁治副教授,他主要投身於分子生物、生物能源及植物防禦相關研究。老師的目標是能了解廢水中的細菌對微藻生長的影響與篩選出能幫助微藻生長的細菌,若能成功或能提供未來廢水處理與微藻培養的新選擇。

我們所了解到的仁治老師,是一個富含好奇心。對生活及生命各種現象產生興趣,並享受解謎過程的人。他也曾經轉換跑道,研究動物科學。但最終在漫漫研究路上,透過多方探索還是回到他最喜歡的植物學科上。老師藉由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去嘗試不同的東西及嘗試不同的方法,也許能夠帶來意外的驚喜。研究路上總有坎坷,但是不會只有一條路或是一種解決方式。充實自己的知識背景能夠讓我們在研究路上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