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Tjita Veny (徐溶佩) & Ru-Ting Yang (杨如婷)
今日采访新任所长蔡孟勳教授,来谈谈他的学思历程。蔡老师毕业于台大动物系,拥有扎实的生物学背景,并于清华大学辐射生物研究所就读硕士班。其主要研究放射线及砷重金属对细胞和 DNA 的伤害及细胞表型的改变。研究过程中,蔡老师学到如何采样及问卷调查等采集技术,这也引发他对公共卫生的兴趣,想要从事更多与人互动的研究。
于是蔡所长在阳明大学就读博士班时,选定研究长期暴露于低剂量辐射钢筋下对人体的影响,并比较其他国家高剂量暴露下的不同影响。例如:日本广岛及长崎原爆生还者研究以及1985 车诺堡核电厂爆炸等案例。因为暴露量及时间的差异,对于生物体会有截然不同的影响及危害,了解到辐射线对生物影响的多面向。从台湾低剂量,低剂量率的辐射屋居民研究中发现,长期低剂量的辐射线暴露,不仅会造成血球细胞的伤害,更进一步会增加得到癌症,如淋巴癌,乳癌以及甲状腺癌的风险,在国际上具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研究的过程中,蔡老师需要分析庞大的居民健康以及临床资料数据,因此他意识到资料统计的重要性。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开始了以微阵列技术探讨致癌物质,如重金属以及辐射线等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同时微阵列生物芯片为大数据分析平台,因此如何运用生物资讯以及生物统计等工具,有效率分析以及整合生物芯片所产出之大数据,也同等重要。
在美国将近4年的博士后研究的时间,蔡老师于1996年回到台湾大学任教后,继续以生物芯片搭配生物资讯等为工具,开发专一性生物指标,应用于精准农业以及侦测癌细胞转移或复发等在精准医疗上的应用。同时,次世代定序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新兴定序技术,不仅在生物学及生物医学上应用极广,因为可以同时产出大量的定序资料,因此更显示出生物资讯的重要。因此蔡老师运用次世代定序了解台湾乳癌病患中基因体中的变异以及演化,试图了解癌症复发机制。同时透过次世代定序解出台湾帝雉全基因体资讯。其重要发现是,依照基因序列所绘制的演化树发现,帝雉所属的长尾雉属的共同祖先原先在中国北方,而后约在350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帝雉的祖先来到台湾岛并演化成现今台湾特有种。这样的讯息是只能从基因组分析而无法从生态调查得知,在在强调了解台湾特有物种基因资讯的重要性。
最后蔡所长想强调专长为生科领域的我们,除了要有很强的生物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能够和多方领域的人合作,不要局限自己学习不同领域的专长。并运用多方工具去回答你有兴趣的问题。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走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