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生技所

:::

本所简介

本所最主要的特色,除在于延揽国际杰出师资来台授课及研究,形成国际一流生物科技研究团队,协助我生技产业发展外,亦将借由本所之增设而进一步统合本校各学院有关生物科技的教学与研究资源,配合本校『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所开设的核心课程,集结成一个跨院系的庞大力量;再加入引入法律学院与管理学院的课程训练,强化学生对生技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能力,以便将来能够实际投入生技产业界。同时,因为生技产业致胜的关键在于高科技研发,也将以培养高级研究人力为积极目标,期能把握科技产业成功的最基本源头。

LOGO意涵

生命的枢纽 – DNA,为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而本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以基因体学研究为核心,研究主体三大领域包含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在所徽中,叶片与其上之微生物,表示植物与微生物间的交互作用;女子头像则代表动物及医药研究领域;彩色方形小点则为微阵列 (microarray) 讯号,代表着生物资讯领域。综合以上,这些图像的连结代表着本所蓬勃发展的研究范畴。

专任教师 • 游舒涵老师专访

    今天我们采访了本所新进老师 - 游舒涵博士,她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肿瘤微环境研究 (TME)、个人化医疗、细胞输入疗法 (adoptive cell therapy, ACT)。这些都是现今癌症研究及治疗重要的发展方向。利用个别病例之肿瘤周边细胞及位于肿瘤中的免疫细胞资讯,来进行标准化分析。如此,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患进行「个人化医疗」,为每个病人量身制订治疗方针,而非仅限于传统制式的治疗方式。

所长 • 蔡孟勳教授专访

今日采访新任所长蔡孟勳教授,来谈谈他的学思历程。蔡老师毕业于台大动物系,拥有扎实的生物学背景,并于清华大学辐射生物研究所就读硕士班。其主要研究放射线及砷重金属对细胞和 DNA 的伤害及细胞表型的改变。就读阳明大学博士班时,选定研究长期暴露于低剂量辐射钢筋下对人体的影响,并比较其他国家高剂量暴露下的不同影响。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开始了以微阵列技术探讨致癌物质,如重金属以及辐射线等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同时有效率分析以及整合生物芯片所产出之大数据。蔡老师于1996年回到台湾大学任教后,继续以生物芯片搭配生物资讯等为工具,开发专一性生物指标,应用于精准农业以及侦测癌细胞转移或复发等在精准医疗上的应用。同时,蔡老师运用次世代定序了解台湾乳癌病患中基因体中的变异以及演化,试图了解癌症复发机制。同时透过次世代定序解出台湾帝雉全基因体资讯。这样的讯息是只能从基因组分析而无法从生态调查得知,在在强调了解台湾特有物种基因资讯的重要性。
 

专任教师 • 陈仁治老师专访

今天采访的对象是台大生物科技研究所──陈仁治副教授,他主要投身于分子生物、生物能源及植物防御相关研究。老师的目标是能了解废水中的细菌对微藻生长的影响与筛选出能帮助微藻生长的细菌,若能成功或能提供未来废水处理与微藻培养的新选择。

我们所了解到的仁治老师,是一个富含好奇心。对生活及生命各种现象产生兴趣,并享受解谜过程的人。他也曾经转换跑道,研究动物科学。但最终在漫漫研究路上,透过多方探索还是回到他最喜欢的植物学科上。老师借由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去尝试不同的东西及尝试不同的方法,也许能够带来意外的惊喜。研究路上总有坎坷,但是不会只有一条路或是一种解决方式。充实自己的知识背景能够让我们在研究路上走得更长远。

专任教师 • 刘启德老师专访

台大生物科技研究所刘启德老师:在认真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天职

今日我们邀请到生技所刘启德老师来跟我们分享他的学思历程。启德老师的研究兴趣主要着眼在S.E.A三方面,分别是Symbiosis共生(尤其是植微交互作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环境微生物以及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农业微生物。在「共生」主题下所进行的研究有 (1) 探讨土壤益生菌促进作物生长与抗病抗逆境之生理生化与分子机制, (2) 探讨根瘤菌的染色体分配蛋白、第六型分泌系统在共生与非共生生活史所扮演的角色;  在「环境微生物」的研究主题下则包括 (1) 筛选可分解塑胶之微生物并探讨其分解机制并评估其环境冲击  (2) 生物能源-微生物土壤电池之应用; 在「农业微生物」方面则是研发多功能微生物制剂(包括微生物肥料与微生物农药)以及应用在惯行、有机农业以及植物工厂。

前瞻科学系列讲座—科学与永续

前瞻科学系列讲座—科学与永续
时间:2020/12/04 10:20-12:00
地点:中研院原分所 浦大邦演讲厅
受邀讲者:李远哲院士
参与人数:140
 
  

专任教师 • 刘嚞睿老师专访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的饮食也趋向精致化,而忙碌的生活步调及压力,伴随来的则是人口老化、代谢症候群等问题,加上少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人选择养宠物,宠物逐渐成为家中的「宝贝」,肥胖等健康问题也同样发生在家中宠物身上。而今天的主角──台大生技所 刘嚞睿 教授,多年来从事相关议题研究,希望能借由天然物质达到延缓老化、减重等功效。

 

专任教师 • 宋丽英老师专访

宋老师自学生时期开始即投入胚胎学与干细胞学的研究,过去并成功产制基因转殖小鼠、基因转殖兔、复制牛、复制小鼠与复制兔。目前实验室已建置一系列胚胎显微操作、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技术,此等进阶动物生殖科技,可进一步探讨配子(包括卵子与精子)生合成与早期胚胎发育外,亦建立另一项炙手可热的再程序化技术iPSC平台,结合全能干细胞产制与分化的相关研究,未来将朝人类疾病模式动物建立与相关转译医学应用方向发展,包括不孕症研究与濒临绝种动物保存等。

专任教师•郑光成老师专访

郑光成老师采访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保健,天然、健康、方便的保健食品也越来越热门,而今天我们邀请到食品科技研究所──郑光成老师,跟我们聊聊保健食品的开发。 在市场上充斥着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如何找寻新的菌种并开发其保健功效,是与市场产品区隔的关键。而郑老师的实验室正是以微生物发酵及其代谢产物之活性成分利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与政府相关单位,以及民间企业的产学计画合作。如:将台湾特有种农作物──台湾黎麦做为发酵材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后的活性成分评估延缓衰老、抑制空气污染引起的发炎反应等功效,并成功借由线虫及斑马鱼等替代动物平台进行确效,另更进行银发保健食品、酒类发酵与生医材料的研究。

专任教师 • 林诗舜老师专访

自然环境中,植物无法自由移动来适应环境,因此演化出许多不同于动物模式的基因调控机制,以便在遭受病源入侵或环境逆境的时候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生理反应,度过危难。今天我们邀请生技所 - 植物分子与病毒实验室的诗舜老师跟我们聊聊他的研究专长。

专任教师 • 林劭品老师专访

          除了基因体本身序列对于个体表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外,表观遗传标记的调控经由影响基因开关与表现量多寡,亦于不同层次影响细胞之功能与命运,以致于影响个体之发育及健康!这些微小的分子标记却能决定生物体大大小小的生理机制,令人惊豔也让人想要更深入了解它!而这正是劭品老师投身多年的研究,在老师的研究主题中,运用不同的生物模式,像是猪、鸡、蝾螈、小鼠、人类等,来了解这些表观遗传机制,对于生殖细胞、干细胞,老化,神经退化,再生医学等影响。

恭贺 本所林诗舜教授所执行之植物病毒如何干扰植物 RNA 静默 (RNA silencing)机制的16年研究,本研究论文荣获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

  • 2025-03-14
  • AdminAdmin
恭贺!!

  本所林诗舜教授研究植物病毒如何干扰植物
RNA 静默 (RNA silencing) 机制的研究 16 年,已被 Nature Communications 所接受。RNA silencing 是植物抵抗病毒的重要防线。病毒为了抵抗这样的防御机制特化出病毒抑制子 (viral suppressor) 来抑制 RNA silencing。林老师长期以芜菁嵌纹病毒 (turnip mosaic virus; TuMV) 为模式病毒及 Arabidopsis 为模式植物来进行研究。他发现 TuMV 的病毒抑制子 (HC-ProTu) 具有很强的抑制 RNA silencing pathway 其中一个重要的元件蛋白 HEN1 甲基化转移酶的活性,导致产生许多未甲基化微型核酸 (unmethylated microRNA; unMet-miRNAs) 产生。然而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 HC-ProTu 是单纯的透过结合 miRNAs,阻止 miRNA 进入 AGO1 (另一个 RNA silencing 的重要元件蛋白),导致 RNA silencing suppression 的产生。因此林老师如果要推翻长期根深蒂固的学说,他需要用更多的时间与证据来证明 HC-ProTu 有额外的 RNA silencing suppression 能力。
  从林教授 2008 年加入台大生技所开始这个研究,历经了许多的研究生,前仆后继,契而不舍的研究,团队发现 HC-ProTu 抑制 HEN1 的能力比其他种类病毒的 HC-Pro [例如矮南瓜黄化嵌纹病毒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 HC-Pro (HC-ProZy)] 还强。HC-ProTu 可以抑制 50% HEN1 的活性;而 HC-ProZy 则只能抑制 20% 甲基化活性。证实不同的 potyviruses 对于抑制植物 HEN1 活性的需求不同。
  此外研究团队发现,当 unMet-miRNAs 进入 AGO1 时,所形成的 unMet-miRNA-AGO1 复合体会被 HESO1 所辨识,触发了细胞自噬作用 (autophagy) 降解 unMet-miRNA-AGO1 复合体。也因为如此,HC-ProTu 所造成的植物体内的 AGO1 不稳定现象比 HC-ProZy 还严重。而转录体大数据也证实 HC-ProTu 抑制 RNA silencing 能力确实比 HC-ProZy 好。
  然而在投稿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过程,受到了一位 autophagy 专家的强烈质疑文章中 autophagic AGO1 降解的理论。为回答这审查者的质疑,团队另外花了两年的时间补做许多数据,特别是由台大生农院共仪中心电显室及中研院电显室共同协助,取得关键数据。由免疫电显数据看到 HC-ProTuATG8a (autophagy marker) AGO1 共同落在细胞自噬体 (autophagosome) 的重要证据。也正因这个证据,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2 月接受了该团队的研究成果。
  林教授多年专注研究,突破重重挑战,终于证实 HC-ProTu 新能力,并获得国际顶尖期刊的肯定。这不仅是对植物病毒学研究的一大进展,也展现了坚持与团队合作的力量。面对专家严苛的质疑,团队选择迎难而上,补充实验,以严谨的数据说服审查者,最终成功改写了传统学说。这也鼓励我们,科学探索需要时间、毅力与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展望未来,这项研究能激励更多年轻学者投入植物科学探索,坚持以创新的视角解决未解之谜,也期盼 RNA silencing 机制的深入研究能为农业抗病毒育种带来突破性贡献。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怀抱信念与初心,终将能在科学道路上看见光亮与希望。


本期刊论文之官方连结: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320-z?utm_source=rct_congratemail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oa_20250313&utm_content=10.1038/s41467-025-56320-z

相关连结: https://www.asiaresearchnews.com/content/battle-between-resilient-plants-and-cunning-viruses-strategies-attack-and-defense